快轉到主要內容

《🐘 房間裡的大象》

世上許多的不幸,源自......沒有說出口的事

《房間裡的大象》,源自英文俚語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指的是某個議題因為太過爭議,導致即便問題已經大的荒謬,人們依舊選擇假裝這個問題並不存在、拒於討論。

常見的例子,比方說《國王的新衣》中群眾集體讚頌國王的新衣非常華麗,或是二戰時期的德國人會避免討論關於離開的猶太人都去了哪裡。

這本書深度解析了人性在面對這些複雜的爭議時,採取的選擇、反應,並解析為什麼人們會集體「串謀」,讓謊言持續傳頌下去,以及你可以怎麼做,來終結這個荒謬的僵局。

👁️‍🗨️ 辨識大象 #

即便這個概念聽上去適用空間很狹窄,但是作者對於這個現象的闡述很豐富,遠多過於後面的部分,但我對這部分比較不感興趣,這裡就不贅述。

簡單快速的判斷指標:當你覺得難以暢所欲言,對於開口時的用字需要步步為營,或是這個環境在無聲時比有聲更令人不適,那這個環境也許就有公開的秘密正在流竄著。

💥 終結串謀 #

在確定問題之後,這本書也給予了一份指南,來教你如何扭轉這樣的局面。

  1. 🫵🏻 指出房間裡的大象

第一步,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問題指認出來,俗話說的開出第一槍。

這個步驟的重點在於把大家都知道的問題攤在陽光下,一方面可以會使得大家更難以繼續裝作沒看見這個問題,另一方面也創造出這個議題的討論空間。

  1. 取個名字利於討論

難以啟齒的問題容易使人卻步,所以當現象級的問題需要被搬上檯面時,取名字是一種常見的做法。這麼做的目的在於緩解討論議題的摩擦力,也更能夠加深群眾印象,讓大家體現到問題是存在的,而且需要被改變。

比方說 Black Lives Matters 或是更近期一點的 #MeToo

  1. 旁觀者的協助…還是挑戰?

挺身揭露需要勇氣,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能在事件的當下成為發聲者,但身為旁觀事件的第三人,也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國王的新衣》裡,一開始國王出巡時,大眾都還保持著裝聾作啞的態度,直到那個指出國王一絲不掛的小孩出現,群眾中才開始出現了些許的雜音。

而困難現在才正要浮現,在一片嘈雜的聲音中,也不免會出現「小孩子懂什麼」或是「國王的英明不可褻瀆」等言論,這些指責吹哨者可信度或是模糊焦點的言論,都會對試圖改變現狀的努力造成極大的傷害。

這或許會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啟發:

也許當下的你選擇沈默,成為共犯。

但不代表在情勢有所改變時,仍要繼續扮演隱匿證據的幫兇

如果這個時候,旁觀的人群沒有聲援或是附和這個小孩的說法,這個小孩只會被「懂事」的大人帶回家教訓,而未來更愚蠢的事情發生時,越來越少人會願意跳出來當第一個指控的人。

  1. 累積壓力

即便眾人已經開始訕笑,但國王也清楚的知道,身為這場表演的主角,他必須繼續讓這齣戲演下去,因此維持一貫的自傲,堅決否認,成了他最好的選擇。

這時,突破困境最好的作法反而是反轉並利用這個困境——吸引夠多的旁觀者加入促使改變的一方,讓原本壓抑不去戳破的力量,轉而施加在堅決忽視的人身上。久而久之,輿論就會升累積到當事人不得不正面回應的臨界點,而就是在這個時間點,問題才能開始被有效的解決。

🫢 例外 #

也是有很多時候,不需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攤在陽光下。

比方說事情小到微不足道,公開指出沒有好處的時候。假設在某個非常正式的商務聚餐,有人一直叫錯名字,或者更糟,放了一聲響屁,這時候也許在場的人集體「忽視」這些尷尬的情境,會讓場面不這麼難堪。減少摩擦,是讓社會運作更「順暢」的關鍵。這也是值得反思的問題,為求讓社會更順利的運行下去,什麼樣的問題是微不足道、可以被忽視的?

💭 結語 × 閱讀指南 #

《房間裡的大象》書本封面

這本書應該是 2 月的某個晚上,在誠品松菸意外翻到的。

當時翻到這本書,對這個議題還算有點興趣就買回家了,可惜過了序言之後,這本書的前 4 章都在討論這個現象的成因,還有剖析大眾心理,讀起來稍嫌沈悶,所以讀起來進度非常緩慢。1

但快轉到 5、6 月,這本書讀起來就不一樣了。因為台灣社會新聞的年度史詩大戲 #MeToo 運動正好開始連載,這時候讀到第 5 章,也就是如何打破的部分。

可以在新聞上看到某些人,真的如書上所說的做出了某些反應和舉動,感到有趣之餘其實也挺恐怖的,因為作者還會一一剖析這些反應背後的動機,以及他們想要達成的意圖,就像照妖鏡一樣,但照出的不只是當事人的醜陋,連在場沈默的共犯也都會逐一現形,甚至連講述事件的新聞媒體本身也無法倖免。

所以,如果你不信任媒體對 #MeToo 事件的刻畫,這本書或許會是提供你另一種思考的明燈。

By the way 最近身邊社科所的同學正在發起改善性平的連署活動

👉🏻 有興趣的話可以在這裡參與連署。

終結串謀比串謀本身 更具威脅性


  1. 還有就是我出去度假了 ♪~ ᕕ(ᐛ)ᕗ 這本書被我無情遺忘在台灣 XD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