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業並不存在
一些找工作找到發瘋後的胡思亂想
科技業無疑是 21 世紀最賺錢、最有前景的行業,對標上世紀的石油產業。
但我私心認為,科技業從來就不存在。
當我們講到「科技業」,我們經常會想到那些聽起來很靠著先進、劃時代、前衛的技術賺錢的公司。但追根究底,充其量就是一間公司招聘了大量的專業人才,透過他們的知識,來開創出某個產品、服務,或甚至平台,去解決某個以前可能難以解決的問題,然後在整個商業模式可行之後,再把這個傳奇故事說給投資人聽,要到更多錢之後就可以繼續去研究下一個更大的發財機會。
聽起來是不是就像社會課本上所說的「產業升級」?
所以說,一個人工種植的農田透過引入自動化機具來增加產量、降低成本,其實跟社群媒體的數位廣告取代平面廣告,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
WeWork 在 2019 年上市時將自身包裝成「媒合需要辦公室的企業和有閒置空間地主」的「科技公司」,但市場普遍認為這間公司的營運性質,並無異於傳統的地產開發商,最後在疫情的雙重夾擊下,黯然下市收場。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來:是不是科技公司,顯然不是自己說了算。那問題就來了:如何定義科技公司?更重要的來說,到底是什麼讓科技業特別賺錢?
讓我們來好好抽絲剝繭。
用戶
在網路普及前,人們需要獲取新資訊,必須看報紙,查百科全書,或者翻黃頁。所以 Google 可以被視為一個新聞媒體、查號台、氣象台的替代品。
一個人可以選擇去文具店買一張紙、一支筆來完成文書作業,或是購買一台電腦,然後在編輯完成後列印出來。換句話說,電腦製造商賣給你的是一個多功能的「工具」,幫助你完成不同的工作。所以可以說 Apple 跟 Bosch 都同為工具製造商,只是一個製造功能和經濟價值較高電腦,另一個製造的是電鑽。
有一間麥當勞引進了冰淇淋機來販賣蛋捲冰淇淋,而這間店的經理每個月會交保養費給冰淇淋機廠商,讓他們定期來餐廳維修、清潔、升級冰淇淋機。而 Microsoft 可以說是提供電腦,這個「機具」的後續服務,只是對他們來說,維護一台電腦跟維護成千上萬台電腦的成本相去不遠,所以服務範圍可以輕鬆擴及全世界。
Facebook 本質就是免費媒婆,只是在網路上。
客戶
有時候,用戶並不等於客戶。差別在於:用戶使用你的直接產品,但並不會直接貢獻財源,幫公司續命。這時候我們可以攤開財報來窺視一二。
- Google 的營收有 75% 來自廣告,換句話說:Google 可以被視為高速公路路邊大型廣告看板的業主,而且這塊廣告之所以可以帶來 $965 億美元的營收,是因為全世界每天都行經這條高速公路。
- Facebook 幾乎全部的營收都來自廣告,另一條高速公路
- X / Twitter 同上
- …
事實上,如果你去問 ChatGPT 有哪些科技公司不直接從用戶獲利 ,幾乎全部都是——「廣告」。
假設有人做了一個網站,或者是某個小工具,然後不小心吸引了的大量的使用者,在不直接向使用者收錢的情況下,廣告就是一個簡單暴力、泛用性高、可規模化,且有效的盈利方式,雖然對於各個平台的長期影響性未知,但最起碼,這麼做可以為創辦人買下更多時間去思考長期的策略。1
啟發
藉由以上這些觀察,可以得出科技公司賺錢的幾個套路:
- 直接向用戶收錢:販賣「高附加價值」的產品或服務
- 用流量來變現:賣廣告給廣告業主。p.s. 身為用戶的我們才是真正的產品 🤡
- 一些其他有趣的例子,比方說靠收集轉賣的資料來賺錢,礙於篇幅就先略過
但如果要說真正的啟發,我覺得最當頭棒喝的還是:
全世界最聰明的 (一大部分) 人每天的工作,就是想著如何讓使用者點擊廣告。
我自己觀察許多身邊的工程師在找工作時,首先關注的通常是想做什麼,比方説前端、後端、QA、ML 所需要的技能都不盡相同,工作型態也會非常不一樣,就像同樣是廚師,當總舖師煮大鍋飯,跟法式甜點師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會有這樣的討論並不奇怪。
但最終而言,能對社會 (甚至說人類的文明) 產生正向的價值,或許才是真正能說服我全心全意投入一份工作最大的動力。
在 Google 當工程師固然很爽 (不開玩笑),但賣廣告對社會的貢獻,終究是跟賣糖水別無兩致。
延伸閱讀:一些有趣的 HN 用戶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