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在美國配有度數的太陽眼鏡

毛病...有點多 🙂‍↔️

Ray-Ban 墨鏡放在棕色皮革眼鏡盒上

我第一次感受到太陽眼鏡的魔力,是來自魔幻力量的主唱——廷廷1。在樂團剛開始活動的很長一段時間,主唱自然就是整個樂團的帥氣擔當,所以只要是出現在鏡頭前,一定會戴著一副太陽眼鏡,是到後來他本人的心理健康比較穩定之後,才開始偶爾會在舞臺上以摘下太陽眼鏡的姿態表演。於是我才發現,這個帥氣擔當的角色其實很大一部分,是靠著太陽眼鏡建構起來的,這是一個裝逼性價比極高的時尚單品。

在幾年前準備要去歐洲交換的時候,就有興起了想買一副稍微好一點、有度數的太陽眼鏡的念頭。畢竟誰不想戴著一副帥氣的太陽眼鏡去歐洲流浪,拍一些好看的照片回來炫耀一輩子呢。但理想總是美好的,後來因為近視度數太深、價格太高、時間太趕種種因素就作罷了。

一直到最近夏天到了,灣區的陽光雖然不炙熱,但也開始有些刺眼,在沒有戴太陽眼鏡的狀態下開車實在是太危險,沒辦法,這逼不得不裝。

前期研究

在美國,眼科是有獨立保險的,只需要支付基本的掛號費,大概 $10 美元就可以驗光,另外也會給付鏡框、鏡片的部分費用,一年一次。

如果是在保險公司配合的網站上配眼鏡,就是所謂的 in network,可以直接折抵。但我看了看我家保險的網站,這上面的價格擺明了就是想再收一次智商稅,就算折抵的金額比較高,還是不划算。於是最後還是決定在其他地方配,走事後報銷的流程。

Warby Parker

一開始的想法很簡單,找一個類似於 Ownday 或是 JINS 這種比較平價、快速的美國品牌,配一副簡單的就好了。於是找了一個平日的下班時間去門市,想說讓店員處理所有的問題,當場只花差不多一個小時就訂好了。總體而言購物環境和數位體驗 (網站、App) 應該算得上是美國目前最頂尖的了,產品也具有一定的獨特性,我覺得是挺不錯的。

可惜的是在門市配完之後,還是等了 10 天才收到,而且後續問題還不少……

  • 鏡框太窄了,甚至會壓到太陽穴,戴不到 10 分鐘就開始頭暈
  • 就算已經做了薄片鏡片,還是超厚
  • 做完功課發現,算一算好像沒有真的比較便宜

Warby Parker Raider 墨鏡與藍色包裝盒及產品說明書擺放在桌上
嗯對寄來的時候鏡片甚至是掉下來的:)

鏡框的問題應該是單純配錯了,換大一點的能解決,但鏡片跟價格還是一個硬傷,但反正收到 30 天內可以無條件退貨,想了想最後還是退了。2

Trial #2

後來週末無聊跟 ChatGPT 聊一聊,花了點時間做了點研究搞清楚配眼鏡的各種眉眉角角跟參數。最大的發現是,如果把所有的參數都搞熟了,其實完全可以在網路上買,甚至名牌的框還不見得比較貴:)

於是又等了快兩個禮拜,才終於收到現在這副 Ray-Ban 的太陽眼鏡。

Ray-Ban 墨鏡放在棕色皮革眼鏡盒上
手持 Ray-Ban 墨鏡並展示鏡片厚度,背景有棕色皮革眼鏡盒
結論是鏡片還是厚到不行

但至少戴起來不至於到不舒服,正面看其實也不是那麼明顯,我實在是也不想在繼續折騰了:)

報銷

前面說到如果不是在保險公司配合的網站下單,事後還要自己去申請報銷。目前的進展是保險公司寄了支票來,但上面的金額跟保險合約上的數字對不太起來,還要等案件重新審核。

從第一天下單,到現在寫這篇文已經過了 40 幾天,我只想說:美利堅的效率真的是不敢恭維。

結論

給任何在讀這篇文章的人 (也包括未來的自己) 一些這次留下來的筆記 和小技巧:

  • 量度數的時候記得所有該有的數字不要有缺漏,詳見筆記最上面的表格
  • 鏡框的參數,第一次買去門市給店員幫你喬,如果不是第一次的話,照抄前一副眼鏡的通常挺準的
  • 通常鏡框會有適合度數的上限,但同一副框,不同店家可能會不一樣,喜歡的款式如果沒辦法做,可以型號抄下來換一家試試 (當然要有心理準備可能會很厚就是了)
  • 美國鏡框便宜,鏡片貴。如果要在不用通路比價,優先找鏡片便宜的通常沒錯
  • 亞洲國家則是品牌鏡框貴,但鏡片技術更先進、價格便宜、品質更好。
  • 如果不嫌麻煩,在美國特價的時候買好鏡框,帶回亞洲國家做鏡片,應該是最便宜,成品最好的方案。

這一整副配下來,最大的心得是:通常一個成熟穩定的產品市場,價格理論上會相對透明,但看了看台灣再看了看美國,不分地區,眼鏡產業就是抓準了這個不可或缺的剛需,美國雪上加霜的是又有保險公司進來攪和抽成,不可避免的導致了眼鏡這個產品最終的價格、消費體驗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甚至說亟須一個市場破壞者也不為過。


  1. 雖然他早就已經單飛改用本名蕭秉治在活動了,但既然故事是他在 MP 的期間,就允許我拿舊藝名出來懷舊一下吧 ↩︎

  2. 對,這種高度客製化的東西可以退貨,難怪單價這麼高,真的是偉哉資本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