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下個十年

對於未來職涯的一些想像,隨筆畫個大餅

·
Tomy 與加泰隆尼亞旗的合照
偷偷舊照出清一下哈哈哈

這篇文也算是難產許久,有些想法甚至可以追朔到我第一份實習,眼看我第二份實習都過一半了,總算是動筆要來寫了😌

🏁 創業 #

:怎麼還寫這個 🙈

雖然之前已經寫過一篇文討論理想的部分,但似乎少了很多現實的部分,這邊快速交代一下。我想我對軟體還是有很大的熱忱,所以創業的題目不意外應該還是以軟體為主,只是最後會以什麼形式存在、解決什麼問題、服務哪些對象,目前還沒有太具體的輪廓。

在條件機率 \(P(n|\)一定會創業\() = 100\%\) 的情境下,劇本有三種:

畢業即創業 (1%) #

大家都說創業天使輪資金來自 3F:

  • Family 的錢已經被我燒完了,大部分捐給 CMU 了
  • Friends 現階段大部分跟我一樣窮
  • Fools 再笨應該也不會想投資亞洲小朋友開的公司 吧 (?)

大概要真的有點想不開才會這麼早跳入火坑。

在美國的職場混個一陣子後回台灣創業 (9%) #

客觀來說,台灣創業的條件就是沒有美國這麼好,題目會比較侷限,也很難達成我在前一篇文所提到對創業的那些理想。所以如果我真的踏上了這條路,應該只可能是我想台灣了,但又還沒到可以養活自己躺平一輩子,所以必須在台灣找些二流的事情做,在現在的我看來,似乎有點可悲

在美國工作到覺得累積夠多經驗的時候,再認真開始搞 (90%) #

可能是兩三年,也可能是永遠沒有這一天。

具體幹啥不談,光是這一搞下去要被綁在美國 10 年,我就開始猶豫該不該踏上這條路了。所以創業題目必須要非常吸引我,到讓我願意獻出自由的靈魂封印在這塊大陸上,才有可能實現了吧。


至於創業的出口,我現在能預見的有三種結果:

  • 賠錢、破產清算:除非真的太混或是太雖,不然我覺得應該是不至於
  • 把公司賣掉:理想的話,賣給 Big Tech。不只是賺一桶金,之後不論是空降 Big Tech 或是直接變成小 VC 都不在話下
  • 繼續做:可能會越做越大,像 Facebook,或越做越小,像 Yahoo!

現實是就算是矽谷的創業菁英,也很難知道什麼是正確的選擇,YouTube 賣給 Google 似乎也不錯,但誰又知道如果沒賣的話今天會變成什麼樣子。

✨ 新創 #

沒創業,那加入一間新創公司也行吧?

加入新創一直是我來美國時很嚮往的一種工作型態。可以在第一線接觸到很有挑戰的題目、在極短的時間內打造 MVC 投向市場實驗、快速累積經驗,這都是在美國以外很難體驗到的機會。

當然,加入新創也可能是我在畢業 5 年內成為千萬富翁的唯一途徑 (?)1

最困難的還是回到跟創業一樣的問題:被「題目」受限。新創公司 1 個人當 10 個用的狀況屢見不鮮,所以如果被要求超時工作,那我得真心喜歡這個題目才行。

🌈 Big Tech #

進 Big Tech 的好處相信不用我多說,躺平、爽賺,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有機會 relocate 回台灣。

我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

進 Google 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只是什麼時候進去的差別

這麼說不是我覺得自己有多了不起,而是任何軟體工程師在有適當職涯規劃的情況下,進 Google (或其實任何 Big Tech) 的方式是有模式可以遵循的。2努力練習、掌握一定的技巧、再加上一點機運,要複製別人成功的經驗是很有可能的,就算在台灣也是如此。

我覺得更值得關注的是,我在這裡能扮演什麼角色?

首席工程師 #

以前不敢說,但現在的我幾乎可以確定,哪怕我已經年過半百,大概還是會對寫程式有熱忱 (或至少眷戀),所以比起去當管工程師的產品經理或主管,我會更想當指引工程部門導入新技術的引水人。

但話又說回來,這種職等的工程師要能 relocate 回台灣…不確定有沒有前例可循 🤔

主管職 #

之前其實在學校有扮演過類似的角色,不會到說很排斥,但我往往只會在意識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時候,才開始認真思考如何扮演好這個角色。現在回頭來看,如果可以再多想一點,或許能在機會或時機來臨的時候做的更好。

前陣子認真思考一輪之後,有想到一個會非常想接任這個職位的條件,就是「回台灣組一支團隊」。

Post by @tomy0000000
View on Threads
之前發瘋上脆問前輩,結果演算法還真的有求必應

這個想法源自於:

  • → (我覺得) 台灣半導體產業太龐大,大到對其他理工科系 (或甚至說任何產業) 產生了一定的排擠效應 3
  • → 純軟體的工作機會相對沒有這麼發達
  • → 來美國唸書就業的台灣人就算回去,大概也是外商
  • → 就算是回台商嘗試領導一些新的技術或改革,大概也很難憑一己之力去撼動既有的框架

要規模化的壯大台灣軟體業,唯一的方式還是讓更多的外商進來台灣,去提高薪資水準和驅動技術革新。Google 或微軟在台灣擴大團隊也只是擴建頂大畢業生的象牙塔,讓更多其他中小型的外商進來才能真正驅動結構上的改革,帶動整個產業鏈一起成長。

於是才漸漸開始覺得,如果能帶一支團隊回來,會是對台灣軟體業最大的貢獻。

但其實一切都是我在空想,可能以後回頭來看會覺得離譜的可笑,或就算是對的,依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凡事都還是得先把靶心畫出來,有目標以後才有努力的方向吧。

🌎 全遠端 / 轉戰其他國家 #

換另一個角度想,如果可以隨心所欲在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工作,台灣的未來與我何干 (X

遠端工作其實有很多種型態,除了直覺上第一個想到的全遠距工作之外,還有另外一種比較少見的例子是當所謂的獨立開發者,比方說寫一個暢銷的 App、SaaS 平台,甚至是開一間個人顧問工作室。但一開始做不做的起來可能會是很大的一個問題,真的啟動之後其他稅務、保險、簽證也會是一大問題,總而言之在 30 歲之前大概也是不用想。

其他國家的話,目前了解愛爾蘭有蠻多美國軟體公司、瑞士應該是僅次於美國軟體業薪資最高的、英國機會應該也不少、之前去德國的 PyCon 也發現軟體業蠻發達的。亞洲的話,新加坡是很多東南亞新創的基地、泰國也有一些軟體公司有設點,印度機會應該不少,雖然不確定我會不會想去。


好啦,回到現實就是,現在找工作還是沒有很輕鬆,說句實在話就是是工作在挑我,不是我在挑工作,所以目前也沒有特別的傾向,如果有機會應該都還是會嘗試看看不同的挑戰吧。

不知道 10 年之後的我回來看到這篇文會是悔不當初,又或是哄堂大笑呢 🙂‍↔️


  1. 或是在 5 年內跑路的唯一途徑 ↩︎

  2. 更精準的詞可能叫「套路」 ↩︎

  3. 我發現很多聰明的人壓根就沒有特別喜歡特定類型的工作,反正只要薪水夠高,做什麼根本無所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