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也許我永遠不會退休

但不代表我想工作到死

其實這個想法算是醞釀了好一段時間,我在年初回台灣的時候也有跟很多人聊到這個概念。最近整理一下思緒之後,覺得是蠻值得寫下來的題材。特別是如果 10 年之後回頭來看,不管是證明我富有先見之明還是證明年輕人就是只會亂講話,應該都會蠻好玩的 (?)

先講結論:

我不認為我會退休,而且絕大多數人也不應該退休

雖然主要來自現實考量,但我不認為這是一件壞事。甚至說,當有了這個前提,看待人生的方式會產生微妙的變化,很多看似艱難的決定也會瞬間變得簡單許多。

新常態 #

近年來,我意識到了幾個社會新常態:

  • 生活品質:絕大多數的人退休之後,沒辦法維持退休前原有的生活品質。通常是因為退休存款有限,所以日常生活的花費會更捉襟見肘。
  • 經濟的不確定性:疫情的時候才上演一次,就算保住了一條小命,也終究難逃解封之後的通貨膨脹,退休金縮水導致 (經濟上的) 預期壽命減少。
  • 老年化社會:人類意識到這個問題至今也至少 20 年了,但把它當一回事的人似乎屈指可數。退一萬步來說,不管社會上有多少老人,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不事生產本來就不切實際

所以概念上來說,這個社會可以躺平的空間正在大幅減少;實務上來說,就算鐵了心不幹了,也會馬上被經濟的大浪捲走。

工作是人一生中難以避免的一大塊 #

之前看到一篇 Reddit,內文被刪掉了標題還在,跟我想講的概念滿類似的

假若預期壽命為 100 年1,大多數人的人生大概是:

  • 25 年唸書
  • 50 年工作
  • 25 年退休

所以光工作就佔了人生的一半,如果活不到 100 歲,少的也都會是退休的日子,工作佔據的人生會更多。

要說有多少人熱衷於自己的工作也許太奢侈,但討厭自己工作的人,那還真是多到數不清。

延後享樂本身也不切實際 #

我們都聽過:年輕時拼一點,夢想等老了再去實現就好了。

大四那年修了一門課,是一個早就該退休的教授開的,結果那門課還沒上完,教授本人就下課了,他走的時候,辦公室的牌子都還掛在門上。

雖然我跟教授素昧平生,但我衷心希望他在大學的教學生涯是快樂且充實的。

園遊會 #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學校園遊會擺攤的經歷,在我看來,每個班都一定會有這兩種人:

  • 跟每個朋友拍到照片,喝了好幾杯乾冰汽水,吃了好幾盤炒泡麵,有些甚至叫朋友免費給的,說等等換他顧攤也會偷偷請,結果他從來沒有回去顧攤位
  • 從頭到尾都在攤販的某個固定的位置,擠一整天的番茄醬,你問他沒有別人接手嗎,他說他們去負責其他東西了,反正在這裡也很開心

其實這就是社會的縮影,只是大家也許沒有認真思考自己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樣子罷了

解答 #

綜合以上各點,我得到的結論是這樣:

  • 不要退休
    • 錢會變得相對不那麼重要,因為不用擔心怎麼存退休金2
    • 職場的挑戰有助於維持身心靈在活動的,腦死的機率會大幅降低
  • 工作
    • 必須能夠讓我保持熱忱
    • 因為會佔據生命中絕大多數的時間,所以這份工作必須從第一天就是開心的
    • 如果不能維持,馬上走人,反正新工作只要養的活自己,錢不重要
  • 休假
    • 能放多少假就放假,換再多錢都不值得
    • 享受人生的每一刻。反正真出了什麼意外,至少不可惜3
  • 夢想,和想做的事情
    • 沒有什麼「之後不忙的時候」,如果現在會忙,以後也會
    • 那些想留到退休之後才做的事,現在就可以開始
    • 也許你會跟我一樣,意外發現自己的 bucket list 不需要活到 100 歲就有機會完成

  1. 也許你會覺得預期 100 年太過樂觀,但容我提醒:目前全球的預期壽命差不多是 72, 73 歲上下,假設現在剛好有一位 73 歲的阿公坐在咖啡廳悄悄走了,他 25 歲時候全球的預期壽命也才 59 歲。 ↩︎

  2. 但當然還是會有部分的緊急儲備金,或是為了某個目的的特殊存款。 ↩︎

  3. 雖然這樣講可能有點怪,但就算我現在突然走了,我目前達成的成就和經歷,以 20 幾歲的標準,其實沒什麼好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