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盤子心法

當了多年的盤子,現在的我是怎麼買東西的

看起來未來感十足的咖啡廳座位
如果我沒記錯應該是和美鎮的星巴克

好想出去玩 QQQQQ

最近不知道是因為畢業季到了,還是 M1 太香,身邊開始有好多人來找我討論新玩具要怎麼買。想想一路走來也繳了不少學費,如果當一次盤子是一條罪名,那我應該姑且算是罄竹難書 (?) 雖然本來想寫一篇盤點我繳過的學費和心得,但想想覺得,也許更高一個維度的心境應該比較值得紀錄。

規格地獄 #

我自從買東西會做功課開始,就掉進了規格的地獄,我基本上已經對想買的東西有什麼規格瞭若指掌,比方說 SATA 和 M.2 是什麼,螢幕和面板的關聯之類的。可是最大的問題卻出在,我很難掌握自己需要到哪個檔次的規格,而且會對某一些數據和價錢的零頭斤斤計較,要嘛追逐最便宜的價錢,要嘛非要最好的規格不可,然後花上一大把的時間在研究一些實在不重要的細節。

真正的關鍵其實是「需求」 #

過一陣子我發現,大部分時候其實我對自己的需求也沒有掌握的很好,所以即便了解很多規格和數據,我也很難預測真正適合我的到底是什麼。另外一點就是,在規格原則運作下,有時候我會選擇價錢真的很便宜,或是規格 C/P 值過高的東西。但這兩個分類都有副作用,太便宜的東西,毛病多,會 Debug de 到心很累。C/P 值過高的東西,則是醜,早上睡醒看到會覺得一天都毀了的那種醜,東西帶出門會不想承認那是自己買的那種醜。

投入的時間 也是成本的一部分 #

所以我開始漸漸可以接受,東西看上去順眼是值錢的,東西有品牌的加持、穩定和耐用也都是值錢的。反正市面上的選擇是有限的,最好的選擇和草草的選擇可能不見得值得浪費時間去做功課。只要不是盤子價,多花一點的錢,滿足的是視覺上的協調,省下做功課的時間還可以用來耍廢 (x)。

觀察大部分的東西,規格對價錢的關係都是指數成長,然後同時和銷售量成反比,畫成圖之後中間交叉點的位置符合最多的人的需求,性價比也最高。根據上面的原則,當我現在急需要採購某一樣給西,但又沒時間研究規格和細節的時候,我會把所有選項滑過一遍,大概對這個東西的價格分佈有一點概念,然候可能預估我對這東西的需求大概比普通人少一點點,那就直接去看看價格略低於中位數的選項有哪些,挑一個第一眼看上去合的,頂多確認一下沒災情就直接下了,連規格都不看。

到現在這個狀態,我覺得我真正的達到了效益最大化,用最少的時間去做 80 分的決定。最終我花錢買的其實不只是那個產品本身,我買的是一種感覺、一種穩定。我覺得到這個節骨點回頭過來看,最初我做功課的出發點不外乎是為了省錢,但盲目的追逐用不到的規格,或是沒差那麼多的價錢零頭,反而才是貧窮的陷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