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美國 CS 碩士申請心得 (上)

一萬個不回頭的方法

·
一頂藍色的漁夫帽掛在 MacBook 上

終於空出時間來好好寫一下這篇,不知不覺寫了好多,那就拆成很多篇發吧。

申請心得會分上下集,主要著重在我的想法、心境轉折,還有回答和解釋一些大家可能會好奇的問題。之後應該還會有申請指南,分享一些實際的申請技巧和乾貨,不太確定那部分會不會也分成很多篇,但就到時候再說吧 🤪

那就讓我們開始吧!!!

🌄 緣起 #

很多人聽到我說要出國留學的時候,除了「為什麼要出國念?」之外,最常聽到的問題就是:

是什麼時候開始想出國留學的?

但我總是覺得我沒有很完整、認真的回答,甚至思考過這個問題。原因就在於,其實我並不覺得這個想法有一個「開始」。與其說我在某個機遇下產生了這個想法,我認為他更像是「夢」——一場我不知道如何開始的夢,從我國中,或甚至年紀更小的時候就開始的「留學夢」。基於某種原因,我爸媽似乎也在我還沒上大學之前,就主動「認定」我有一天會做這件事,甚至如果我不想,他們還會感到十分意外1,好像我這種搞事小孩長大了不想出去闖闖說不過去一樣。

但如果追根究底的話,我認為最鮮明的奇異點應該就是,在大二準備轉學考的時候。差不多就是在那段時間開始,思考要如何把這個想法具象化,然後納入我人生 10 年養成計畫的一部分。

🌱 實現 #

做某些事情可以沒有原因,比方說躺在沙發上看一個下午的 Netflix;但出國留學可是會花費到要傾家蕩產的鉅資,不是用「夢想」兩個字帶過就可以解決的,所以除非家裡有礦,還是需要具體的規劃才不會家破人亡。

出國留學,以我念資訊工程 (下稱 CS,即 Computer Science2) 大學畢業後升學的話,有兩種路線的學程 (Program,可以想像成學系),取決於未來想走的路線:

  • 研究型學程 (Academic Program):加入某個更精確領域的實驗室,參與研究、寫論文,之後可能會成為教授,或是某個公家或大企業研究院的研究員
  • 專業型學程 (Professional Program):只需要修完學程指定的課程,不需要寫論文,大部分 1.5 年到 2 年左右會畢業,然後投入職場當軟體工程師

大部分國家跟台灣一樣,念碩士是需要寫論文的,也就是上面所說的研究型學程。

但在美國跟其他地區的部分學校,他們會開設就業導向的碩士學程,課程會著重在實務面的技巧和操作,搭配課堂報告、專案來增強學生的實作能力,增加學生求職的競爭力。

而對於大學畢業,想從事研究的學生,可以選擇研究型的碩士學程 (就我觀察大概佔所有學程的 10%,不算常見) 來確認自己適不適合這個路線,或是直接攻讀博士 (俗稱逕博)。

📅 時程表 #

  • 2019 (大二):前期研究,寫起來很高大上,但基本上就是無聊上 Google 搜尋一下,然後把 PTT 和 Dcard 的留學版釘選到最愛加減滑
  • 2020 (大三):進實驗室參與研究。做專題、增加經歷、跟教授建立人脈
  • 2021 (大四):實驗室收尾、去實習。
  • 2022 (大四下):去歐洲 🇪🇺🇫🇷 快快樂樂的玩交換,5 月回來
  • 202206:畢業、補 GRE
  • 202207 ~ 08:GRE 考試
  • 202209:入伍、開始草擬動機信、跟推薦人要推薦信
  • 202210 ~ 11:TOEFL 考試
  • 202212:陸續把申請資料寄出、退伍
2023:總共 104 天的暑假又到來,離開學的日子還很遙遠~~~ (並沒有
開始放長假到去曼谷西貢 Longstay
  • 202302:陸續收到一拖拉庫的拒絕信:)
  • 202303:普天同慶,CMU 願意收我這個垃圾,媽我上岸了 😭

🤔 想法轉變 #

上面提到我從大二開始研究留學的可行性,提早開始的最大優點,就是我可以在不同階段達成很多階段性的目標,為之後申請需要的素材做打算,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在大三這年確定了研究不是我心目中未來的生活,所以就確定了接下來要往專業型碩士學程的方向前進。

選擇攻讀專業型學程會碰到一個很大的障礙,那就是花費。講白了就是沒有人會沒事發錢給學生,絕大部分獎學金的設置,是用來支撐、獎勵那些有學術貢獻的人用的,也就是攻讀上一段所說的研究型學程的人用的。3

所以到了這個節骨點,念碩士成了一種「投資」——當念完這個學程,我預期未來薪資可以顯著的增加,以彌補我念這個學程的所有支出,包含學費、生活費、時間、其他難以想像的機會成本4

其實將大學視為投資在國外非常普遍,這部將人生比喻為電玩遊戲的影片就有提到這點 (2:00 處)
身在台灣的我們都該慶幸可以享受到便宜、品質不差的大學教育。

也正因為如此,學校在招生網頁上甚至會以公布畢業生薪資的方式5,來作為招生宣傳,告訴你念這個學程是多棒的一個投資,只能說真不愧是我大美利堅合眾國,連教育都可以是一門生意和產業。

也許你會好奇:如果非常渴望可以在國外工作,為什麼不直接投國外公司的履歷呢?

這是一種選項,在某些國家是行得通的。但以軟體工程師薪水最高的美國來說,雇用外國人的成本是非常高的6,因此除非你有非常異於常人的經歷可以說服公司聘用你,不然這些科技公司最保險的選項,就是在美國碩士畢業的學生。說穿了這個產業鏈就是:美國大學賣簽證給所有想來美國工作的工程師,順便兼賣職訓課程

🛒 選學校 #

還是得益於提早開始,這給了我更充分的時間在大四以前,花更多的時間去探索一些亂七八糟相對不熱門的選項。但這部分有點太詳細了,請洽申請指南篇。

總之看了一圈,再想了一圈,還是乖乖把學校排名拿出來看,仔細比較到底這些學校有什麼差異。

  • 🇬🇧 英國、🇨🇭 瑞士:專業型學程不多、研究型學程太頂了,我應該投不上 QQQQ
  • 🇦🇺 澳洲、🇸🇬 新加坡、🇩🇪 德國、🇳🇱 荷蘭:高機率畢業後就是會綁定在這些國家就業,如果想轉戰其他國家,學歷會不會被認可會是一個問題。
  • 🇨🇦 加拿大:排名前幾名的學校還不錯,可惜我應該投不上。但如果只能上中間偏後,那不如直接投美國,薪資級距有差。

於是最後…還是選擇了美國。但是經過這個繞了一圈的過程,我覺得我更清楚為什麼我想去美國:

  • 學歷通用度:就算之後轉戰其他國家,也相對通用 (同上面的第二點)
  • 起薪高:雖然美國學費比較貴,但薪水也相對高,考慮到畢業之後要多久才能回收成本,撇掉那些免學費的學程不說,美國應該是最快可以達成損益兩平選項,下面會分析。
  • 矽谷嘛,那個科技宅男不想趁自己年輕的時候去這個聖地闖闖呢:)

📋 申請 #

申請是一個更大的主題了,之後有空再寫。這邊簡單介紹一下申請美國 CS 碩士的三要件:

  • 俗稱的三圍
    • GPA:大學在校成績,美國採滿分 4.0 制
    • GRE:測驗語言和數理能力,滿分各 170,總分 340,寫作滿分 6 級分
    • TOEFL:俗稱托福,測驗英語的聽說讀寫,各 30 分,總分 120
  • 推薦信 3 封:找三個人來說服學校收我
  • 動機信 (Statement of Purpose):自己說服學校收我
及格的分數我的分數
GPA3.63.29
GRE320+3.5312+37
TOEFL10097

看到這數字就知道要抓緊了,因為接下來準備要車禍囉~~~~


  1. 真實故事 ↩︎

  2. Computer Science 直譯為電腦科學,但台灣大學普遍稱為資訊工程,故本文以常見用法代稱。特別注意資訊工程直譯的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在國外可能跟 Computer Science 是完全不同的研究領域。 ↩︎

  3. 其實有例外,但是礙於篇幅,這裡不討論 ↩︎

  4. 我實在難以想像如果你的另一半沒辦法一起出去,這段感情要怎麼不車禍 ¯\_(ツ)_/¯ (5/23 更新:感謝讀者提供真實故事,證實此理論之真實性 XD) ↩︎

  5. 你可以在這裡 看到 CMU SCS 學程的各項官方數據,拉到表格最右邊就是畢業生薪水分佈 ↩︎

  6. 除了薪水和各項公司福利,最大的成本是工作簽證。要在美國工作的外籍軟體工程師需要由公司協助向政府申請 H1B 工作簽證,除了費用非常高昂外,雇主還需要證明這項職位所需要的人才在美國不存在。如果你有相關經驗,你就會知道要證明某個東西「不存在」是多麼困難且麻煩的事情:) ↩︎

  7. 如果你產生了一種好像沒差很多的錯覺,你可以去查 GRE 分數對應 PR 值的表格,太丟臉我就不放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