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電信業的困境

打造促進創新的環境真的很難

前幾天出發來泰國前,在研究要買哪一家的 SIM 卡,發現了一個現象:

一個國家最大的電信商,前身幾乎一定是國營的,再不然就是最早開業的電信商。

🌰 舉幾個例子 #

  • 🇹🇼 台灣:中華電信 (國營事業民營化)
  • 🇯🇵 日本:NTT (國營事業民營化)
  • 🇺🇸 美國:AT&T (最早開業,特許壟斷)
  • 🇫🇷 法國:Orange (國營事業民營化)
  • 🇩🇪 德國:Deutsche Telekom (國營事業民營化)
  • 🇳🇱 荷蘭:KPN (國營事業民營化)
  • 🇹🇭 泰國:AIS
  • 🇻🇳 越南:Viettel (越南國防部控制)

💭 理想 #

每個國家的劇本,其實都差不多:政府出資成立第一間電信公司,或是特許某一間為唯一的電信商,然後在 1980 年代前後伴隨電信業開放,這些電信公司會經歷一連番的改組、民營化或是私有化,期許市場能夠有不同的氣象。

💬 現況 #

然後 40 年過去了,即便多數國家現在多了幾個電信業者,但幾乎就是分分合合。它們在市場上扮演一個十分尷尬的角色,負責提高整個業界最低的底線。最大的電信上本著自身全國遍佈最廣的通訊基礎設施,只需要拿出大約 60 分的表現,在其他家電信業者出招的時候,即時把護城河上的洞補起來,就可以鞏固現有的客戶群 (實際上沒那麼糟啦,但概念上是這樣)。所以剩下的兩三家,就淪落到只能平分剩下的市場。

❓ 問題 #

你可能會好奇,既然市場沒有被單一巨頭壟斷,業者自由競爭,消費者可以自行選擇喜歡的電信商,獲得價格低廉品質不錯的服務,那這樣有什麼不好嗎?

我認為現況頂多就是及格,但距離理想的狀態,其實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

寡頭壟斷 #

台灣最近歷經了台灣大哥大併購台灣之星、遠傳併購亞太電信,種種跡象都已經證明,台灣的電信市場其實沒有空間容納超過 3 間電信公司。最初我們開放電信業就是希望能夠終止單一壟斷的局勢,來促進創新,如今雖然沒有單一壟斷,但電信業還是把持在少數的幾間電信公司手上。在我看來,寡頭壟斷,跟單一壟斷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去年台灣各大電信業者成立了電信消費爭議處理中心,如果最後只剩下兩三間電信公司主持,我們將會很難避免出現各業者私下利益交換,罔顧消費者權利的情形發生。

市場效率 #

同前一個章節提到的,市場沒有很大,但就算是台灣,要做到收訊可以大面積覆蓋,還是要投入非常大量的資金和人力,而所有業者卻要各自努力去達成,更進一步的後果就是,整個業界有非常大量的人才和人力沒有辦法投入創新,這其實非常的沒有效率。

小結 #

這篇拋出了問題,下一篇再來討論一下該怎麼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