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業的困境解方
事發總有個原因,解方總要人來提 (X)
目錄
前一篇提了問題,這一篇來寫寫我的解方
單一化基礎建設 #
去年去歐洲交換的時候,有關注到歐盟正在推動開放各國鐵路的營運 (Open-access),目的跟當時開放電信業大同小異,開放市場自由競爭,終結國家壟斷的問題。
常去日本玩的人可能會馬上聯想到,那不就是私鐵嗎?這就要講到歐洲 Open access 最大的特色:開放的是市場,而不是基礎建設。在日本,絕大多數的私鐵都是由財團自己取得用地、鋪設鐵路、假設號誌系統……等等一路包辦到最終旅客運營及車票銷售。歐洲的作法是把各國的國有鐵路企業拆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負責基礎建設 (既有的鐵路、號誌、車站),這部分會繼續由國家持有,另一部分則是負責終端的運營 (包含客運及貨運),這部分則會民營化。
在這個框架下,鐵路管理機構會統包全國的鐵路建設、推動技術的更新、制定統一規格、延續各項設施的相容性。而在終端運營的部分,任何有興趣經營鐵路業務的企業都可以自行向車輛製造公司購買列車 (甚至低價購入別人的舊列車也是一種做法)、向管理機構申請運營某一路線、自己銷售車票或服務。有點像現在很多網路新創公司開發新服務不需要自己管理伺服器,需要的時候再向資料中心租用就好了,他們可以完全把心思放在自己的核心業務。
同樣的作法,在我看來其實也可以套用在電信業:由國家的電信管理局統一建設通訊基礎建設,電信公司只需要負責租用他們需要的寬頻量來提供給用戶就好了。這有兩個好處:
建設效率 #
因為電信管理局是全國唯一的建設單位,他們可以有效的集中、分配資源到現在最需要建設的地方。另外,因為相對不會被獲利追著跑、管理局也可以也可以透過增加跟學術界的合作,來加速新技術的落地。
活化市場供需 #
在電信公司的這一端,少了基礎建設這個重大的負擔,企業可以透過預測使用需求,來決定要在何時何地租用多少的寬頻,在降低成本的同時維持服務的水準。而且作為直接面對終端用戶的第一線,更能夠去分析使用者場景,並適時開發以前沒有的服務組合來滿足用戶的需求。
Misc #
上面這個目標有點遠大,而且實際上經不經得起市場考驗我也不知道,所以來聊聊其他可行性高一點的創意好了。
跨國方案 #
去年在法國交換的時候,我辦了一個 Orange 的門號,一個月 €15,不綁約,我在回台灣的前一個晚上打一通電話去取消,之後就沒再被扣到錢了。通話和簡訊因為基本上用不到所以我也不記得了,網路的部分是 4G 的速度,每個月有 70 GB 的流量,最厲害的來了:流量是全歐洲通用的,不另外收費。
所以我用這個方案走遍了 9 個歐洲國家,每個月都還是只要付 €15,現在想想可能是我在歐洲最划算的一筆消費。 (亞洲人認證的划算 XDDDD
如果你有仔細觀察[我上一篇舉的例子]({{ ref “posts/monopolized-telecom-dilemma/#-舉幾個例子” }}),你可能會發現上面少了一個重要的列強國家:🇬🇧 英國。
英國最大的電信商是 Vodaphone,這間電信商大到幾乎稱得上是集團了,除了英國本土之外,還經營了橫跨全球五大洲這麼多的電信網路,所以在絕大多數的國家,數據量是和本國使用合併計算的 (跟上面 Orange 的方案一樣,只是適用的國家更多),而就算是在沒有合作的國家 (比方說台灣:)),國際漫遊價格仍然十分低廉。1
現在正值疫情解禁開放、499 之亂第二波到期,如果我是遠傳或是台灣大哥大,我就會去找日韓的電信商談合作,讓月租型用戶出國免費使用當地網路。
總結 #
電信產業有其特殊性,作為國家關鍵基礎建設的一部分,經營是相對受限的,但和水、電等其他公營事業比起來,電信產業還是需要創新的,只可惜這個議題似乎不怎麼被公眾關注。
反正上一篇也說,現在這樣是死不了的,那這篇就當作是我無病呻吟吧 🍵
英國用戶在台灣漫遊的價格是一天 £6.85,相當於 NT$260。做為對照,台灣提供最便宜的日租型國際漫遊是一天 NT$298,而且僅限常見的旅遊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