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2025 年中隨筆

一些沉寂許久之後的想法,隨便寫寫

發現我在生日、跨年、過年這種過了一年的重要時刻,總是會想寫些什麼對新的一年的期許,但卻經常狗嘴吐不出象牙,想不到什麼值得高談闊論的理想,但可能是最近生活區域平庸,反思之後開始有些想法,所以雖然不是什麼特別適合的時間點,但還是想趁著靈感來的時候多寫一些。

大環境

雖然不同人可能會有不同的見解,但在我看來,科技業依舊在寒冬。最近看了幾篇Hacker News 上轉貼的社論,在討論科技業大裁員背後的推手。文章把矛頭指向 Trump 主導的一系列的稅法改革,確實是主流論述鮮少提及的觀點,但從結果回推,我不認為這會是唯一的原因。總的來說,科技業在疫情獲得的紅利太多,這份紅利所累積的隱形成本,到現在還沒還完,甚至難以斷言最新一波的微軟裁員會不會是最後一次。

有常態當然就有例外,我自己身邊就有很多人 (不論想或不想) 靠著這一波 AI 的熱潮,加入了那些想把現有的產品跟 AI 結合,或是想借助 AI 的能力,來推進以前難以解決問題的團隊。

結論就是,科技業可能沒那麼糟,但也沒那麼好。對於大部分人而言,特別是剛畢業的新鮮人,能在第一份工作就找到終身的歸宿,本來就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

真正想做的事

有一個在歐洲的 NGO 叫做 80,000 Hours,他的論述大概是這樣的:

假設一個人會工作 40 年,每年 50 週,每週 5 天,每天 8 小時 1

當你的職涯有 80,000 個小時,你會如何改變世界?

這可能是我見過所有 NGO,警世力數一數二強的 Hook。這個想法之所以獨特,就在於「改變世界」聽上去並不如其他 NGO 的使命宣言來的狹隘,把定義的空間留給每一個人,就不會產生距離感。並且透過點出了 80,000 小時這個直覺、好懂,卻容易被忽略的時間資源,來說服我是真的有機會透過長時間的努力,去達成一件即便非常困難的目標。

在這個前提之後的就是建議的後續行動,提供職涯建議幫助大家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然後鼓勵在世界上最迫切的議題上做出貢獻。這部分我覺得就比較薄弱,因為坦白說,他們所整理出的「世界上最迫切的議題」,大部分難以勾起我的興趣。

但我確實透過這個機會,形塑出了一些初步的想法,作為我職涯中第一個決定性的方向。

寫在最後

前幾天看到一篇網路上的貼文,當 2025 年過一半,我們與 2050 年的距離會比距離 2000 年還接近。這也同時代表,身為一個 1999 年出生的人,對於出生的記憶,將會比邁入中年來說更加模糊。

2025 年剛過一半,但我這半年過的糟透了。在很多事件的當下,必然充滿很多複雜的情緒和感受,但當時間沖淡之後,回頭去思考過去的種種細節,我能想到最好的歸納,是「失望」。

我對 CMU 感到失望、對朋友們感到失望、對家人們感到失望、對工作感到失望、對灣區、對美國、對世界的現況感到失望。

但我並不覺得這是任何人的錯,真正的問題或許是,我對於自己沒有主動改變現況感到失望。

寫下對現況的認知,象徵我把潛意識的想法,具象成對現況的認知,讓自己有具體動機做出改變,並且再一次告訴自己:人生這趟旅程,終究是一個人。如果人生有答案,那只有自己知道。


  1. 65 歲退休,每年休假 2 週,不用加班?身為亞洲人的我笑而不語 🙂‍↔️ ↩︎